加强征信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当前,向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查询信用报告已经成为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必要环节。与此同时,“征信洗白”“征信修复”等信息也充斥网络,一些不法分子声称还钱便可解决征信不良问题。看似言之凿凿,实则陷阱连连,一旦信以为真,那就可能损失不断、钱袋空空。
据媒体报道,江苏扬州的陈某常年做生意,资金需求量大,经常在网上贷款,也没把逾期当回事。久而久之,他的征信出问题了。2022年4月,陈某急需资金进货,可名下还有10余万元的贷款逾期未还,无法继续借贷。情急之下,陈某通过微信联系上了自称是某银行工作人员的张某,后者称有办法帮其解决。
之后,当着陈某的面,张某给网贷公司打电话,要求对方合理合法计算还款数额。张某的这番操作,让陈某十分佩服。三天后,当双方再次见面时,张某称已经帮陈某还清了贷款,陈某的征信已经恢复了。陈某心怀感激,随后东拼西凑将钱还给张某。但是,当他去银行贷款时,却被告知之前的贷款并没有归还,征信不良记录也没有消除。陈某随即报警。
经查,除了陈某外,张某还用同样的套路骗了他人近10万元。原来,曾因犯盗窃罪、诈骗罪被判处刑罚的张某,发现有征信不良记录的人无法贷款,便谎称自己在银行工作,并将微信名改为“某银行工作人员”。据张某交代,他通常和被害人打感情牌,在了解对方的实际困难后,编造“帮助还钱”“托人找关系”“消除征信不良记录”等话术,一步步设置陷阱。
如此低级的骗术竟然也能够成功,难怪张某接连作案。仅凭他人一句口头承诺,陈某竟然就信以为真,甚至未经任何核实、验证就直接交付巨款,这心也真是够大的。但凡他能够多想一点、想多一点,也不至于上当受骗。说到底,还是病急乱投医、乱了方寸。
俗话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诚信,是立人之道和立业之本。与其指望“征信洗白”,不如确保征信清白。当然,这要靠一点一滴积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本期坐堂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