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鼓楼区院共办理涉保健品诈骗案件2件63人。通过办案发现,保健品诈骗类犯罪呈现出集团化、专业化、精准化等新变化,严重侵害老年人权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亟待引起重视和警惕。
一、“术业有专攻”,精细筹划“机关算尽”。通过对案件的分析发现,利用保健品实施对老年人诈骗犯罪呈现“集团化运作、专业化招募、精细化管理”特征。有专门人员分别负责筛选客户、冒充专家、推销保健品等事宜,层级分明。为防止犯罪行为暴露,作案人员不仅在营销场所设立安全专岗,安排专人巡查,以便在执法检查时第一时间通风报信,而且通过签署保密协议、定期删除或销毁数据资料等方式,掩盖犯罪痕迹。
二、行骗“局中局”,步步为营环环陷阱。在该类犯罪案件中,犯罪手段往往同出一辙,步步深入。通过免费讲座、免费体检、免费领取保健品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前来参加,再通过登记资料等方式进行表格式摸底,了解掌握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经济条件等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分析。为提高犯罪的成功率,对于作案对象的选择实施严格限制,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严格筛选,将符合“有相应病症、有经济能力、有保健意愿、无子女同住”条件的老年人作为作案对象,然后一对一跟踪服务,进一步套取信息,并将其与不符合条件的老年人隔离,避免信息交叉。对于选取的作案目标,往往以免费体检为幌子,炮制体检报告,虚构或者夸大病情,并辅之以各种杰出人物或者英雄人物英年早逝的“反面案例”,诱骗、恐吓老年人购买其推荐的保健品,最终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
三、包装“高大上”,善于拉大旗作虎皮。为提高营销活动和产品的权威性和知名度,犯罪集团往往通过伪造红头文件、宣传视频等方式,对自身进行一系列的包装,让被害人心甘情愿“入瓮”。一方面,他们为相关人员配上响亮的头衔,将其包装成为各类知名医学“专家”“教授”,打着关爱老年人的旗号,与老年人交流,并以免费体检为名似模似样开展诊疗活动,看似正规,实则套路不断。另一方面,他们将普通产品吹嘘成国际知名专家研制的、专门治疗各种病症的“明星药品”,并以国家支持为由将价格控制在老年人的购买能力范围内,吸引有需求的老年人购买。
对此,检察机关建议,在加大打击此类犯罪的同时:一要加大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宣传力度。一方面,社会、家庭要进一步加强对老年人养身保健知识的宣传,引导老年人理性看待养身保健,正确认识保健品的作用;另一方面,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要联合新闻媒体,通过以案释法等形式,及时曝光保健品相关犯罪,揭露犯罪手段,让老年人进一步认清犯罪分子的真实面目。二要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怀关爱。针对保健品诈骗多以中老年人为目标的情况,提倡家人、子女尽量回归家庭,多与老年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和情感需求,不让犯罪分子钻了“情感空子”。三要增强打击合力。相关行政执法部门要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协作机制,加强对保健品生产、销售、宣传的监管力度,规范审批和监督程序,构建合理安全用药体系,并探索建立保健品“会销”备案制度。同时,强化信息共享,定期通报行政执法情况,对涉嫌犯罪及时移送犯罪线索。